最好的家庭教育观:体育是标配,美育是高配,德育是顶配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9:00:42 湖北省神农架天昊机械有限公司

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一句话: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,决定他后来往哪走。

我们总在寻找更高级的教育方式去“鸡娃”,结果陷入更深的焦虑里。

其实真正的家庭教育,从来不是单一的分数角逐,而是一场生命质量的构建。

当我们不再被分数遮蔽双眼,会发现一个清晰的教育逻辑:体育是标配,美育是高配,德育是顶配。

01

体育是标配

作家马伯庸曾分享过和水哥王昱珩一起旅行的体验。

王昱珩和女儿雯雯体力太好了,爬百级台阶,父女二人一马当先,其余众人在台阶下喘个不停。

马伯庸形容这是水哥带女儿成功逃亡,一群僵尸在后奋起追击的即视感。

王昱珩和女儿的体力充沛,是因为水哥很重视女儿的体育运动。

水哥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:体育是教育的基础。

在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里,体育运动往往是跟玩耍挂钩的,觉得会耽误学习。

但实际上,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,还可以锻炼脑子,完善人格。

首先,孩子的身体,是一切的根本。

现如今,好玩的电子产品、繁重的课业负担,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,让很多孩子因为运动量不足,成了“小胖墩”或“豆芽菜”。

如果孩子连健康的身体都没法拥有,又怎么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?

其次,体育运动,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。

美国一所学校曾进行过一项名为“零点体育课”的教育实验。

这项实验要求学生们在上文化课之前,先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。

一段时间下来,参加此项活动的1.9万名学生,都比之前变得更加健康聪明。

其原因在于,经常跑步的人,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(BDNF)浓度更高,大脑更有活力。

重视运动,不仅仅是出于对孩子身体的考量,还有对脑力的激活。

最后,体育运动可以健全人格,这其实是我最看重的一点。

教育家蔡元培认为:完全人格,首在体育。

想想看,体育馆里的各类运动和比赛,折射的其实是人生。

一场球赛,是微缩的社交社会。

孩子们在这里理解规则、学会合作、懂得尊重对手。

这种在动态中习得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,是任何静态课堂都难以完全赋予的。

而且不大的场地里,孩子们所体验到的高潮与低谷、顺境与挫折,其实就是浓缩的人生况味。

02

美育是高配

麦肯锡合伙人李一诺在演讲中讲过自己小时候的故事。

家里穷,父母从乡下调回城市,分到一套四十来平米的小房间,很窄,很破,很脏,很乱。

但母亲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,买了沙发,买了桌布,缝制了地毯铺在地上,重新刷了墙壁,让父亲做了一个合适的茶几,亲手设计了房间格局。

四十平米的房子,变成两个小卧室和一个客厅的小家,麻雀虽小五脏俱全。

李一诺说:“每一次回家,我都感觉到无比温馨、温暖。他们告诉我,无论在什么情况下,都要保持对生活的审美。”

体育关乎身体,美育则直指心灵。

它不单是弹琴、画画这些具体技能,更是一种感知幸福、表达自我、连接世界的能力。

一个受过美育熏陶的孩子,能从一朵花的绽放中看到生命的力量,从一段旋律中感受到情感的流动,从一幅名画中读懂时代的印记。

这种对美的感知力,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极其丰盈和柔软。

周轶君为了追寻一个答案: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,特地拍了纪录片《他乡的童年》。

发现很多地方的教育,都重视美的教育。

在芬兰,有一堂课在森林里进行,老师给出的任务是让孩子们寻找“气味”,然后发挥想象力给闻到的植物起名字。

孩子们起的名字千奇百怪,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独特体认。

在法国,他们让哲学、艺术、味觉从小进入生活,法国小学的“味觉课程”,孩子们尝试各种食物,原则是“餐桌上你可以不喜欢吃这个东西,但你必须尝一口”。

这些考试不考、分数不计的无用之事,恰恰是孩子重要的成长养分。

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:当今这个时代,审美力已然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。

一个被美浸润过的灵魂,能在任何境遇中活出诗意、尊严与力量。

而童年的审美,奠定了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。

03

德育是顶配

何为育?

古人对此释义是:养子使作善。

对一个孩子来说,德育永远比高分重要。

梁启超在给孩子的信中也写道:“我们为学的根本,首先是要学做人。成绩好也罢,坏也罢,都只是你人生的一段历练而已。”

梁启超从不强求孩子的成绩,也不干涉孩子个人兴趣的选择。

但有一样东西,他十分在意,那就是孩子的品行。

他曾经这样说:“你如果做成一个人,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;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,智识却是越多越坏。”

梁启超有次撒谎,一向温柔的母亲打了他十几鞭子,告诫他:不诚实的人将来只能成为乞丐、盗贼。

梁启超把母亲的教诲谨记在心,自己为人父后,对孩子的品行要求更是严格。

短视的家长看成绩,有远见的家长重人品。

只可惜,内卷的时代,我们常常只关注卷子上的那点分数。

结果,高分低能的悲剧不断上演,评价体系也趋于唯分数论。

我对一位少管所的管理员说的话印象深刻:“这里的孩子都非常聪明,在进少管所之前的成绩大部分都很好,但由于品德教育的缺失,导致了他们最终的犯罪。”

几场考试代表不了远大前程,一个分数决定不了人生的命运。

考几分、做什么职业,无贵贱之分。

成为怎样的人,却有高下之别。

我们看到有的孩子从小成绩名列前茅,进名校名企,然后利用职权作奸犯科,最后锒铛入狱。

看到有的孩子被堆上各种资源,一路成为人上人,但对父母不闻不问、不孝不敬,只顾自己的享乐。

只盯着分数,道德上疏于管教,只会害了孩子。

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,就是教他学会做人。

我们看待孩子的生命,就像看待一座待建的大厦。

在这座大厦的蓝图里,体育决定了地基是否牢固;美育则赋予了生命的质感;德育最终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、走多稳。

我想,这是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:不仅仅是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,更是在塑造一个完整的人,一个有健全人格、丰盈内心的生命。

点个赞吧,与父母们共勉。

发布于:安徽